“醋”字趣解
醋自古以來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佐料,其味酸。從結構來看,“醋”字的左邊為“酉”,“酉”本為古代的盛酒器,此處指酒。它說明了“醋”與酒有關,或者說“醋”是酒類物質。其右之“昔”字據許慎說為聲符。自此以后,人們認為“醋”為形聲字。歷史上關于“醋”字的產生,有著這樣一種傳說:相傳在遠古時期,夏代杜康的兒子叫黑塔,成人后他帶領自己的部下東遷到現在的江蘇靠近長江的鎮江市一帶定居下來,并在長江邊上開設了一家釀酒的作坊。釀酒的主要工序就是用江水浸泡酒糟,每天還要將缸中的酒糟翻動。當酒糟用水泡至21天后,他打開缸蓋,突然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他一嘗,感到這種東西又酸又甜,與酒不同。他想給這種物質取個名字,但不知取個什么名,想了想,這東西是用酒糟經過21天后才制成,于是他用“二十一日”,即“昔”字加上“酉”字造了一個“醋”字,以此字作為這種又酸又甜的物質的名稱。自此,鎮江的醋聞名遐邇,直到現在,鎮江的醋仍然是每21天為一個釀制周期,鎮江也成為名醋之鄉。
亦說杜康造酒時,將酒糟浸在缸里,21天后的酉時(下午5~7點),他揭開缸蓋,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再嘗嘗缸里的水,香噴噴、酸溜溜、甜滋滋,味道真好。于是,杜康又照此制作,并把它推廣開來,當初就把它叫做“調味漿”。后來,造的多了,得有個專名才好。杜康想了許久,猛擊一下腦門,這“調味漿”是二十一日酉時成功,“二十一日”加上“酉”不是“醋”字嗎?就叫做醋吧。
當然,這些只是古代傳說。在我國古典文獻中,醋本作“醯”(xī)或“酢”(cù),曾被先人稱為“苦酒”。最初的制法是用麥曲使小米飯發酵,生成酒精,再借醋酸菌的作用將酒精氧化成醋酸。先秦時期醋還是一種貴重的調味品,漢代已漸漸多起來?!妒酚?貨殖列傳》說,“通邑大都”里面每年釀醋上千甕。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里記載了20種制醋法,其中提到的原料有秫米、粟米曲、大麥、豆、糟糠、酒糟、烏梅、蜜等。隨著醋的使用原料不斷增多,制造地區不斷擴大,醋也就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調味料。
而今流傳著“吃醋”或“爭風吃醋”的說法。所謂“吃醋”喻指(男女之間的)妒忌之意。關于“吃醋”的來源有這樣一種說法:唐朝的房玄齡為建立唐王朝立下了很大功勞,唐太宗封他為梁公,并準備送他幾名美女為妾。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夫人不會答應,就婉言謝絕了。唐太宗問明原因,就讓皇后去勸說房夫人??煞糠蛉苏f什么也不同意。于是,唐太宗準備了一瓶“毒藥”,要房夫人喝下。房夫人毫無懼色,一飲而盡。房夫人喝下了“毒藥”后并沒有死。原來那“毒藥”是醋,因此保住了性命。
據說,民間在婚禮上,常常有著這樣一種儀式:新娘進入轎子里坐下后,娘家的人便給她送上一碗醋,新娘于是將一根燒燃的棍棒插入醋中將它燒沸。此時新娘端起燒沸的醋走出轎子,并繞轎子走一圈,然后再進入轎內,抬到婆家。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新娘婚后不會有吃醋的煩惱。也有人說“吃醋”便由此而來。